close

我認識一些陶藝作家,除了喜歡欣賞和收藏陶藝作品外,更喜歡和這些陶藝家們聊天,分享他們的創作心路歷程。

這些陶藝作家告訴我,陶藝作品跟其他藝術創作不同,大部份的藝術作品都在人為掌握,你只要有了創作靈感和構思,配合適當的創作材料就可一步一步實現並完成,但是陶藝作品有一定的比例卻是在窯內火燒時產生變化,也就是人為掌控可能只佔6至8成,其餘的表現要靠「機運」或「天賜」。

一位擁有15年創作資歷的陶藝家感嘆的說,學習製陶技藝其實並不難,一兩個全套的學習課程就可以開始捏陶創作了,但是,要作出具有生命力和創造性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

他說,他作陶15年,前面10年跟著大家捏陶玩陶,別人捏什麼他也捏什麼,別人研發什麼製陶技術,他也跟進,一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覺得他被陶藝綁架了,他發現自己的陶藝作品是沒有靈魂的,那些東西跟大量灌模製造出來的生活用品沒有兩樣,作品中沒有他的靈魂和思想,作品中也沒有他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於是乎他開始沈思自己應該怎麼走下去,他面臨了很痛苦和艱難的轉型陣痛期,意識到了這點,他只有在改變或是繼續沒有靈魂的活下去中作出抉擇,最後,他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問題和缺點,尋求學習和改變,並捨棄先前所做的陶藝創作方向,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並慢慢的獲得愛陶人的肯定和支持,在業界也獲得好評。

 

我發現,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印證在殯葬這一塊。

現在坊間禮儀業者,每一個人拿出名片來,上面都寫著職稱「禮儀師」,接服務個案的每一位服務人員都自稱是禮儀師,民眾搞不清楚,也以為每家禮儀公司都有「禮儀師」,大家都禮儀師長禮儀師短的禮貌稱呼著,喊久了到底是怎樣也沒人搞懂,專業不專業,適任不適任,似乎也被模糊掉了。

說實在的,如果要認真一點或嚴肅一點來探究,目前所有承接或擔任整個禮儀服務案件指導者的禮儀服務人員都只能自稱是「準禮儀師」,也就是我做的是禮儀師的工作,但是我並沒有取得國家的任何認證,因為,國內目前只有喪禮服務丙級技術士證照考試認證而已,而丙級的考試內容和定位主要是針對基礎的豎靈及接體殮殯等人員,要真正能稱為「禮儀師」,要等到通過未來喪禮服務乙級技術士考試取得證照,並且修習殯葬相關學科20個學分,再加上至少2年以上禮儀工作資歷,才能真正稱作「禮儀師」。

而目前國內很多「禮儀師」就像陶藝作家一樣,學習到了治喪的整個服務流程,找到了配合的各分工人員和禮儀用品廠商,就開始開公司接案服務,一套的殯葬儀節模式套用在所有喪家和亡者身上,照本操作,大致不會有什麼問題,因為大家都是這麼做,禮俗是通用的,做法也大同小異。

我發現,很多禮儀業者以為懂得喪禮的流程和做法,就是禮儀專家,但是,問他們「你知道做七的意義和由來嗎?」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問他們「風水堪輿的歷史和目的」很多也是搞不懂,說不出所以然來;再問「燒紙錢的由來和歷代作法」同樣無法回答;甚至還有「禮儀師」對於訃聞內容該怎麼寫才正確不是很清楚。

很多「禮儀師」和禮儀服務人員,就像會作陶的陶藝家一樣,怎麼捏怎麼上色怎麼燒陶,他們都熟捻清楚,但是,他們只是擔任處理安排喪禮過程和細節的「工頭」而已,幫忙召工、叫貨、佈置會場、安排喪禮時間和流程,請風水師看日子,找配合的塔位公司買塔晉塔,和喪家討論費用和內容,費用高的多安排一些殯葬儀節,費用少的就各細項少一點人員或刪除掉部份儀節,服務內容和重點全以「付費」多寡為主,這「禮儀師」其實就是被殯葬綁架了。

擔任「禮儀工頭」可以照本抄課,只要做好前述的流程,掌控好整個喪禮的過程和細節就好,但是擔任「禮儀師」絕對是不該如此的,一個好的稱職的「禮儀師」要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功能和角色,他要知道如何去發揮喪禮的功能,清楚的掌握喪家治喪的每個進程和階段,以及妥善安排亡者的遺體、靈魂及人際面向。

禮儀師必須很清楚的掌握住治喪家庭的需求和特色,成員需要的是什麼,什麼樣的喪禮對這個家庭或家族才有助益和圓滿的。稱職的禮儀師應該清楚地瞭解喪禮的過程對於亡者和喪家的需求(分別是;教孝的需求、盡哀的需求、信仰的需求、亡者的需求、人際的需求、生者的需求以及追悼的需求)越能兼顧到,其喪禮的功能就會被發揮得淋漓盡致,達到生死兩安的效果也越好,喪家也越能從悲傷中走出來,並重新面對自己的生活。

    以前我也以為喪禮的規劃和安排,只要照流程來就好,但是,在經歷了自己父親的喪禮後,我發現安排和規劃喪禮的人是很重要的,幫我服務的禮儀業者無法在短時間內瞭解我們的家庭文化和背景,他也沒有花時間來瞭解我們,他幫我們規劃的喪禮儀節和內容,有的無法讓我們更充分地抒發懷念和悲傷,他只是拿一個套裝的治喪模式來讓我們勾選並套用。

    我不是「禮儀師」,我也無法如各「禮儀師」般懂得一整套標準或繁複的喪禮儀節,但是,我知道喪禮的功能是什麼,我也知道不同的家庭需求的喪禮絕對不一樣,我同時知道喪葬儀節都有典故和由來的,我更重視各儀節的意義和目的,所以,當我要為爸爸辦後事時,我會兼顧並考量這些很重要的功能有沒有發揮,喪葬儀節的做法有沒有意義和必要,我甚至考量很多喪禮過程中對亡者的利益和活著的人的實質幫助,最重要的是要讓家人瞭解死亡的意義和生命的尊嚴。

    在我爸爸火化的那一天,我在台中火化場內,看到一片混亂和慌張,那天是過完農曆年後的第一個「旺日」,很多人都排定這一天火化,火化場內牌位區擠滿了人,走道上都是棺木,停棺室甚至還看得到大體在入殮,爸爸火化完,我期待「禮儀師」能有一個結束的動作或儀式,但是,火化完一切就結束了,隔天到樹葬區進行樹葬,「禮儀師」也是忙著安排和處理事務性的安葬工作,我們自己安排並設計在父親骨灰罐置入後,每人手抓一坯土輕輕灑向骨灰罐,心中默唸對父親的祝福和想念,灑完後向父親一鞠躬,再由工作人員填土覆土,最後,由長輩宣告爸爸的葬禮完成,他用最環保最自在的方式完成了他的後事,他的精神和態度將永留家人心中,全體家族並向前來幫忙的朋友和「禮儀師」鞠躬致謝,讓整個葬禮有了一個圓滿且感恩的ending

    我想,如果每一位「禮儀師」都能跳脫過去被教育和訓練的框架,深度思考「禮儀師」的角色和功能,落實喪禮指導者的作用,將每一個服務個案當作一個陶藝作品,規劃出屬於喪家獨特需求的喪禮儀節和流程,每一個服務案件一定就能展現出它獨特的喪禮意義來,而「禮儀師」也能真正扮演出更鮮活、更以人為本、更尊重生死的重要角色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慧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